近年来,户外活动越来越受欢迎,众多人纷纷投身其中。然而,野外环境复杂且充满风险,意外受伤的情况并不少见。当无法立即得到医疗救助时,掌握基本的急救包扎技能变得尤为重要。这一点,现已成为众多户外运动爱好者关注的焦点。
户外运动受伤现状
各旅游景点和偏远山区等地,户外运动爱好者众多。不完全统计显示,热门户外运动区域受伤比例不低。这些伤害往往不经意间发生,比如登山时可能扭伤脚踝,跑步时可能拉伤肌肉等,受伤人群涵盖各个年龄段。若受伤后处理不及时,情况可能恶化。众多户外爱好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。他们在野外,远离医院,未能及时处理,导致恢复期延长。
在野外山区,这种情况尤为突出。那儿的医疗设施不足,缺乏健全的救援网络,因此,受伤后自己处理伤口变得尤为关键。
包扎的重要性
包扎并非仅仅是将伤口覆盖。它具备止血的功能。举例来说,若手臂划伤出血,包扎能迅速止血,避免血液流失过多导致其他并发症。此外,包扎还能保护伤口,防止尘埃和细菌等污染物进入,降低感染风险。在骨骼或肌肉受伤时,包扎能支撑受伤部位并固定夹板。对于肌肉拉伤或韧带损伤等情况,包扎作为辅助固定手段,可预防运动损伤复发。有患者因及时包扎,腿部肌肉拉伤后的恢复情况比未包扎的要好很多。在野外,这种处理方式有助于争取就医时间,减轻伤害的加剧。
实用包扎材料
我们需要了解各种包扎用品。卷带常用于包扎,获取方便且使用简单。三角巾在包扎特定部位时效果显著,比如头部这类不规则形状的部位。四头带也有其特别的作用。在野外缺少专业工具时,我们可以用毛巾进行包扎。比如在一场户外徒步中,有人膝盖擦伤,没有卷带,同伴就用毛巾进行了临时处理,防止了伤口恶化。选用恰当的包扎材料是包扎成功的关键。外出时携带一些基础包扎用品会更好。
环形包扎法
环形包扎是一种基础且普遍的包扎技术。首先进行环形包扎,接着将卷带向上倾斜缠绕,形成螺旋形。每层需覆盖前一层的一半到三分之一。结束时要再进行两到三圈环形包扎。这种方法适用于肢体粗细变化不大的部位。比如大腿受伤时,若不进行包扎,持续运动或触碰可能导致伤情恶化。环形包扎能有效固定伤口,有助于安全送医或接受进一步治疗。许多户外运动新手学习包扎技术都是从环形包扎开始的,因其操作简便。
环形包扎时,卷带缠绕的力度要适度。既不可过紧,以免阻碍血液循环,引发不良影响;亦不可过松,否则无法达到固定效果。这种适度的把握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。
螺旋形包扎法
螺旋形包扎有两种做法。第一种是先从关节处开始,先做一个环绕,然后斜着绕,再在关节上方绕一圈,再向下绕一圈形成“8”字形。交叉点选在关节凹陷处,依次缠绕,慢慢离开关节,每圈要压住上一圈的一半或三分之一,最后在关节顶部或底部做一个环形包扎。第二种是从关节下方开始,先做一个环绕,然后上下左右做“8”字形缠绕,逐渐接近关节,最后做一个环绕结束。这种包扎法可以处理关节损伤,比如手腕关节扭伤,螺旋形包扎法可以固定关节。
操作螺旋形包扎时,需根据关节的形态及受伤的具体情况来决定起始包扎的方向。包扎时要格外小心,力求减轻伤者额外的痛苦。
头部包扎法
使用三角巾进行头部包扎。首先,将三角巾底部折起约两到三厘米,置于额头眉毛上方,然后将顶角拉至后脑勺,左右两侧底角沿着耳朵上方向后延伸,于后脑勺交叉并紧压顶角,接着绕回额头打结。此法能有效止血并预防伤口感染。但包扎时需确保力道均匀。有案例显示,若包扎过紧,伤者可能出现头晕等不适,这通常是因为影响了血液循环。同时,包扎时需留出手指或脚趾以便观察血运,且固定时结不宜打在伤口处。
各位热衷于户外活动的朋友们,你们是否清楚在户外活动中最常遭遇的伤害类型?希望各位能积极点赞、转发,并在评论区热烈交流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本站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hdlyk.com/html/tiyuwenda/974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