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想的超凡蜕变
李想如今取得的成就,许多人起初都难以置信。起初,他连自己的体重都难以承受,身体状况并不理想。然而,李想凭借着那份不屈不挠的精神,毅然走上了艰难的训练征程。经过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刻苦锻炼,他终于站在了特奥会的赛场上,不仅赢得了金牌,还夺得了银牌,实现了对自我的卓越超越。
谭玉娇的伦敦征途
2012年,伦敦残奥会上,谭玉娇年仅22岁,是队伍中最年轻的一员。她也是67.5公斤级金牌的有力竞争者。然而,她背后的付出常人难以想象。自初中一年级开始,她就投身于举重训练。高强度训练结束后,她的胳膊常感无力,手抖得连筷子都握不稳,手掌更是磨出了血泡。尽管如此,她从未放弃学业。
伤病如家常便饭
谭玉娇在举重领域度过了16个春秋,伤病对她来说已是常态。谭自力在走廊里心如刀绞。他的女儿自幼丧母,13岁便离家投身举重训练,从湖南到浙江,独自在外拼搏了多年。护士安慰道,即便是身材魁梧的运动员,也会因为疼痛而辗转反侧,这是运动员们必须承受的。
郭玲玲与女儿的牵绊
郭玲玲视女儿为她在举重征途上的坚强后盾,同时也是她内心的柔弱之处。记得2014年5月,女儿仅四个月大,郭玲玲便重返队伍,这一举动让教练孙晓刚感到惊讶。女儿小时候很少能见到她,只能在电视上看到同龄的小女孩称呼妈妈,而现在,女儿也会怀念妈妈辅导她做作业的时光。
郭玲玲的举重抉择
郭玲玲选择举重之路颇为艰辛。在学习过程中,她遭遇了不少挫折,同学们也投来异样的目光,这些都让她深感与众不同。然而,举重运动打开了她的心扉,让她下定决心投身其中。起初,她的父亲郭付贵对此感到难以置信,但当他看到女儿在全运会上夺得铜牌,激动得难以自抑,为女儿感到自豪。
运动员的未来期许
谭玉娇加入了北京体育大学的“残奥冠军班”,实现了曾经的梦想。明年,若她在东京残奥会上表现出色,不仅能赢得荣誉,还能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。她们各自在人生道路上持续奋斗,希望为自己和家人打造更美好的未来。
你认为这些残疾运动员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?欢迎留言交流,同时别忘了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本站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hdlyk.com/html/tiyuwenda/9914.html